近日,阿里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饿了么CEO俞永福,再次在公司内网向全体员工明确辟谣,称 假的终归就只能是假的,这一传闻暂时告一段落。
2019年起,快手赞助春晚,发起K3战役,引入MCN,试图去东北化,这一策略成效有限,但其与抖音用户已然开始走向重合。这位如今已经成为抖音负责人的90后高管,身在当下最引人关注的公司,掌管着累计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的字节系产品。
抖音组建了名为双肩包的专项团队,联动火山引擎推出免费无广告4K低延时直播,邀请黄健翔、刘建宏等名嘴演说,还请来前国脚孙继海、范志毅等老将配合推出《依然范志毅》《黄健翔谈》等综艺。从功能来看,火山小视频最初主打直播功能,这也是快手早期发展的动力引擎。上任以后,韩尚佑做了两件可能对抖音直播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其一是,2022年的世界杯的直播和运营取得极好效果。这位抖音最年轻高管,曾经是火山小视频的创始成员,也深度参与了抖音从1到10的成长。过去五年,80后张楠带领抖音走出了华丽的一页。
那时,抖音刚刚进入孵化阶段,尚在襁褓。据雷峰网了解,韩尚佑是推动腾讯游戏在抖音直播的核心人员之一。作者 | 陈彩娴 董子博编辑 | 陈彩娴ChatGPT 火遍全球后,中国的科技圈都隐约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产品。
多位投资人告诉雷峰网,李笛并非平庸之人,但总喜欢讲一连串概念、时常前后矛盾。而被李笛嘲讽的 OpenAI 虽然在 GPT-3 时凭借 API 仅创收 2800 万美元,但在 ChatGPT 与 GPT-4 火起来后,OpenAI 在 2023 年的API业务收入预计能够超过 2 亿,最新估值也飙升到了近 900 亿美元。小冰从微软拆分独立后,带了七八十人的团队出来,新办公室设立在距离微软中国办公楼的不远处。)当时李笛也没想到,多年后,他与景鲲的行业命运还会再发生一次奇妙的共振:2020 年,李笛与小冰从微软分拆独立,景鲲与小度也从百度分拆成子公司。
今年 9 月,小冰与微软联合发布了基于微软国际版 Azure 的新一代数字员工解决方案。李笛放弃软硬一体的模式后,剩下卖 API 或 SaaS 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软件变现方式,但李笛又反对卖 API Code。
这些在产品上取得的成功经验让李笛相信,创新的产品形态、巧妙的数据标注比领先的技术更重要,久而久之,这个信条就演变成了小冰发展的路径依赖。当前数字人克隆的主流模式是定制数字人资产,资产属于个人,但小冰的 X Eva 则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克隆的网红在平台上与粉丝开放交互。景鲲负责小冰的技术研发,一度在多轮对话的生成上碰壁,最后无奈找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自然语言计算(NLC)组,希望两边能合作。谈话间,萨提亚常向研究员强调,技术创新要有回报产品部门的意识,因为技术人员开展研究的资金是各个产品部门像交税一样上交到微软总部后再作二次分配的。
从 2009 年必应团队成立以来,必应历任纳德拉·萨提拉(现微软 CEO)、沈向洋与陆奇的带领,在陆奇上任后,微软提出的战略是中国为先,希望必应在中国能有更多的本土创新。曾有行业客户问小冰团队能不能为他们开发美妆类的对话机器人,结果发现开发不了,因为小冰在开放对话中的表现主要基于有限索引库的数据兜底,不具备世界知识,也就很难落地商用。甚至连小冰的投资人都再也按捺不住,在今年年中找到李笛,问李笛:小冰究竟有没有大模型?小冰为什么不研究大模型?今年中国市场上留给科技的钱都涌向了大模型,但小冰没有分到一杯羹。虽然李笛凭借出色的口才在一众理工男中脱颖而出,在微软内部为小冰赢得了陆奇等高层的支持,但小冰人少、钱也不多,外部市场很难打开。
加之李笛在人才管理上经验不足、导致人才的流失,小冰作为最早的以语言智能为核心的 AI 公司,终究没能成功跻身引领语言智能时代爆发的领头羊。小冰官方消息称,小冰在 2022 年 11 月完成的 A+轮融资共 1.38 亿美元(约 10 亿人民币),估值 23.08 亿美元。
如果小冰的大模型实力能超越其他公司,市场反应自然更好,但小冰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去追赶。栾剑也很早带领团队推出了免费试用的歌声合成软件,曾在小冰发布会上独领风骚,是后来小冰与网易云在 2021 年合作推出的 X-Studio 前身,也是目前小冰在 AIGC 领域收入最大的一块,年入数千万。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william_dong 来聊)今天,小冰的业务分为三条线:一条是 Nobody,即没有人注意到的虚拟人,如虚拟男友、女友或虚拟亲属朋友等陪伴型数字人,只对专属用户有意义、对其他人没有意义。李笛主动选择被投资人孤立,是嘴硬、还是道高一尺,标准或许只在于小冰能否活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今年,ChatGPT 带火 AI 后,所有的热钱都涌向了大模型,去年讲元宇宙故事的公司也开始往 AIGC 靠拢,微软与 OpenAI 拔得头筹,连谷歌都被摁在地上摩擦。李笛与景鲲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思路是典型的李笛风格,与李笛反对卖 API Code、坚持打造第三方平台、防止软件价值被稀释的思维一脉相承。原先慕名而来的小冰投资人慢慢发现,小冰的商业化能力低于他们的预期。
2021 年大模型大火时,李笛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一进展,但当时小冰的用户月活度只有 1.4 亿,李笛认为在小冰如此有限的用户基础上布局一个大模型成本太高,不划算。在景鲲找到周明前,小冰与人的对话往往只能进行3、4轮。
原先,由于小冰与微软的其他产品形态有较大差异,小冰在微软内部是一个异类,并没有太多拥趸。设计小冰时,李笛就受任天堂在 2006 年推出的一款家用运动控制游戏 Wii 的影响,倾向于给中国市场带来既有趣又有用的 AI 产品,让普通用户愿意与机器人建立情感纽带。
于是,逐渐地,技术人员在小冰的生存法则就变成了:谁能获得李笛的更多信任,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小冰有独立的产品发布权力,有独立的市场团队,对小冰的产品更新与上线有绝对的决策权,还可以独立发表声明。
景鲲去了百度后也是负责百度的人工智能助手研发,先后参与了度秘、小度等项目。毫无疑问,李笛是一位出色的产品天才,许多微软旧部下都向雷峰网评价,李笛十分擅长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小冰的产品设计,小冰当年的爆火也验证了李笛天才的产品能力。目前用大模型技术驱动数字人也是一个高门槛、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新方向,如小冰能在该领域有所建树,也有扭转局势的机会。此次小冰的数字人迭代就是基于微软的大模型,小冰能获得独特授权。
但独立后的小冰在商业化的短板也愈加显现。(大模型的竞逐第一个回合过去,谁更领先?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william_dong 来聊。
李笛已带领小冰多年,却像多数刚创业的企业管理者一样,忽略了一条致命的创业生存法则:融资是有特定时机的。Bing Knows 是当时必应团队在做的一个基于知识库的网页问答产品。
2013 年前后,必应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十分被动,大部分资源用在与中国本土搜索产品(如百度)的竞争上,小冰的发展资源被极大挤压。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是:最早 Cortana 和 Microsoft 没有中文名, 微软在北京两栋大楼中间的天桥下挂了一个布帘,上面写着Here Comes Cortana,但大家都不知道 Microsoft 与 Cortana 是什么。
产品侧,主做 To C 的彭爽和做 To B 的条线常有竞争,另外也有几个不服彭爽的 PM 抱团与她作对。谈到创业初心时,李笛如是说。对大模型的早期投入至关重要,例如,智谱最早是数据检索技术起家,但因为洞识过人、及早转向,也顺利抢了大模型的先发优势。当时 NLC 的负责人是周明(现澜舟科技创始人),周明此前曾带领团队基于 FAQ 做过一个聊天机器人,叫Ask Bill,微软内部的员工可以通过这个软件与比尔·盖茨的 AI 化身直接对话,很早就遇到了多轮对话的生成瓶颈,并花了很长时间去攻破。
被微信封杀一事成了大新闻,小冰相当于免费做了一次浩大的宣传,在中国科技圈迅速走红。比如人类与人工智能产品的智趣交互,比如每个人都有一个兼具 IQ 与 EQ 的 AI 助手。
李笛会弹钢琴,热爱音乐,在声音合成的产品上投入了很多心血。据小冰的前员工描述,李笛常夸任天堂两件事做得好:一是任天堂在科研投入上一向勤俭持家,主张将成熟的技术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浪费大量的资源去追求技术的领先。
ChatGPT 出来前,开放域对话一直是小冰的看家本领,小冰在这块一骑绝尘。结语很多人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财富自由,我们没有这个目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